黄煜博士是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的教员,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有感于香港中文报章遣词造句的不够严谨、错失过多,便与同事卢丹怀博士、俞旭博士一起,从香港中文报刊报道中收集逾千个有问题的个案与例子,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知识、规范、趣味于一体,写成篇篇文章,汇成一本《并非吹毛求疵》,从负面入手,正本溯源,苦口婆心。付梓出版后,深得港人有识之士激赏,语文教师不花气力便有了反面教材,传媒人士面对“铁证”大受震动,香港三联书店短短时间一印再印,一度跻身香港畅销书排行榜。
鉴于该书的成功出版和良好影响,黄煜他们很希望内地能出版其简体字版,这也是用心良苦。他和卢丹怀、俞旭都是在内地接受大学本科的教育,深知“纯洁祖国语言”一语里所蕴涵的情怀和责任,他们指出的香港传媒在用词、标题、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问题以及错别字其实在内地报刊里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汉语的深奥;二是由于现代社会富于活力,人们为求表达丰富不惜生造新词;三是由于报业竞争激烈,为赢得读者,地方报刊使用方言、土语;四是由于电子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阅读似乎也进入了“视图时代”,而漠视语言的规范。语文水平呈滑坡趋势已是有目共睹。这不仅是语文老师的心头之痛,而且也应该引起传媒工作者的警惕和自律。因为我们无法低估赖文字而存在的报章对读者和社会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素来对在后工业社会躁动浮华的环境里,依然有所追求的有社会使命感的公众型知识分子满怀敬意。所以那天从未谋面的黄煜博士将书稿送到出版社,再经一番交谈,我便表示乐意做该书的责任编辑。随手翻翻其中一些篇章,但觉文字精粹,趣味盎然,又充满了学人的诚恳。还使我感兴趣的是此书的评议风格、体例架构新颖独特,较之一般我们司空见惯的满篇套话的新闻学教材、专著,它显得不枝不蔓、清新别致,现实感、针对性强,可以一新耳目。这样一本在有限范围内,抽样调查报章语言和报道差错后进行统计分析的书,无论在中国内地还是在港台地区都是第一次。
全书共分三部分:语言文字、新闻标题、新闻报道,倘若我们静下来读一读,可以看见许多熟悉而又常不以为然的错误,比如:方言、土语、成语、副词、古词语的滥用,生硬的词语搭配,别扭的欧式句子,轻率的词语创造;标题制作上的用词不当、题文不符、含义不明,标题文字过长,简称和缩略语的滥用;有欠客观的新闻报道,累赘繁冗或抽象空泛的新闻导语,处理不妥而误导读者的公关新闻,运用不当的背景资料,等等。这些错误不仅涉及遣词造句,而且涉及新闻专业水平。
汉语微妙精致、表达丰富、寓意深刻,套用法国作家都德小说《最后一课》里人物的一句赞叹法兰西语言的话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她,而一张面对广大读者、希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报纸,在信息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新闻从业人员,尤其应当认真维护汉语的规范,同时又使其充满创造的活力。(本文作者系该书责任编辑)